日前,2025第三届印刷业数字化工厂建设推进会在天津隆重举办,会议特别设置了“圆桌对话”环节,嘉宾们以“数字化工厂建设势在必行,印企精准落地策略”为主题,共同探讨印企数字化工厂建设过程中的困难与阻力以及如何有效挖掘数据价值,本文摘取北京华夏视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夏视科)董事长张殿斌提出的印刷企业数字化建设方法与避“坑”经验与大家分享。
华夏视科参与了《印刷业数字化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的起草。该文件明确了三项重点任务,其中,我认为实施印刷业数字化能力评估工程尤为关键。我建议所有印刷企业都应依据“印刷业数字化能力自评估公益模型”开展一次自评估,明确自身在数字化方面的实际水平。当然,这个自评估模型可能还需进一步优化调整,但目前已相当全面,涵盖了4个一级项、15个二级项、38个三级项,还有很多定性评估。该模型旨在为印刷企业后续的数字化建设提供参考。比如,企业经过评估后若处于二级水平,后续若想提升至三级或四级水平,就能明确未来需开展的工作和努力的方向。此外,我认为数据报告也极具价值。我们不仅要了解自身企业的情况,还需掌握整个行业的动态。
近年来,我们在数字化方面进行了一些实践,也接触了不少企业老板,发现很多人对数字化仍感到迷茫。因此,数字化工厂建设能为印刷企业带来何种价值,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如何让企业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成效,是整个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企业而言,投入多并不意味着效果就好。因此,我认为每个企业都应根据自身能力思考如何推进数字化落地。企业最重要的是做好基础工作,增强自身实力,这才是关键所在。从印前到印刷再到印后,质量数据如今备受出版社、质检中心以及印企上游等各方的关注,他们都在考虑推进质量数字化。因此,我们要建设以质量为核心的敏捷型智能工厂,不一定追求规模庞大,但要着重考虑如何更好地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基于这样的建设思路,我们进行了诸多尝试。目前,我们将所有在线检测设备和离线检测设备整合为AI质检工作站模式,实现设备间的互联互通,并通过AI质检工作站进行严格的质量管理管控。例如,工单下达后,系统会强制要求进行首张样检,否则工单无法通过系统审核。此外,所有质量检测数据将统一接入AI质检工作站的服务器进行分析。
在质量数字化建设实践中也存在着许多“坑”。第一个“坑”就是数据采集的盲目性。有些企业什么数据都想采集,但有些数据是没必要采集的。数据采集需及时反馈,要保证准确性与时效性。目前,我们做数据采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为了自动报工、自动计算工资。第二个“坑”是不解决库位问题就做AGV。不管是高峰期还是平时生产,库位问题如果不能解决,就不用考虑做AGV。第三个“坑”是盲目跟风做数字化建设。在数字化或智能化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慎重思考,先想好怎么做,之后再去干。否则,你可能付出了时间、金钱成本,最后却没什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