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整理自北京华夏视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夏视科)姜永泉在2025年印刷包装产业经济论坛暨全国印刷经理人年会上的演讲,演讲主题为《质量型数智工厂建设落地实践》。
01
以质为基:中小企业的数字化突破口
当“数字化转型”“智能工厂”成为行业的高频词,印刷企业的转型也正在从理念走向实践。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做得好”与“用得起”之间仍有着不小的距离。
随着印刷车间设备不断更新、新系统陆续上线,大量投入却难以迅速转化为企业的实际效益。尤其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受限于资金、周期、技术储备等因素,“最后一公里”成为数智化建设落地的核心痛点。
“从行业数据来看,年营收超过4亿元、员工人数超过1000人的大型印刷企业在全国范围内占比极低,大多数印刷企业仍属于中小型范畴。”姜永泉指出。这些企业并非数字化转型意愿不足,而是需要一种更“轻量化”的解决方案,即“投资少、见效快”。
华夏视科高级产品经理姜永泉年会现场演讲
业内越来越多实践表明,“质量”或许正是突破口。以质量驱动的数智工厂,贯穿印前、印中、印后全流程,推动车间实现数字化、信息化与自动化。这一路径为转型中的中小型企业提供了低门槛、高成效的实践样本,助力其打通“最后一公里”。
02
以质为径:构建质量驱动的数智工厂
在质量型数智工厂的建设中,华夏视科打造了“检测-生产-仓储-物流”全过程闭环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印前环节,系统通过文件比对与首检流程确保数据一致;印中环节,AI质检工作站与在线检测系统实时识别颜色偏差、套准误差与印刷缺陷,最高检测速度可达每小时4.5万张;印后环节,成书六面检测系统以每小时1.5万本的速度进行全检,识别覆膜气泡、空胶、折角等问题,实现成品质量的全过程可视化。
这些检测数据不仅被采集,更被“用起来”。AI质检工作站串联起生产设备、检测设备、物流、ERP、MES 系统,通过质检看板实时显示数据,并能基于历史数据分析,自动生成优化方案,持续提升良品率。在此基础上,部分企业进一步将智能化应用拓展至生产物流环节。以辽宁新华印务有限公司为例,其通过AGV系统打通印刷与装订车间,实现跨楼层自动配送与库位管理,进一步提升了现场物流的智能协同水平。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数据安全是系统设计的基石。针对印刷企业私域数据的安全需求,华夏视科构建了“底层加密、自动加密、无感使用”的防护体系,并实现全流程操作监控,企业管理者可精准追踪“谁在何时何地对哪份文件进行了何种操作”,确保数据流转全流程可追溯。
目前,这一数据防护体系已在多地印刷企业落地应用。河南新华印刷集团有限公司成功突破异地部署的难题;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制版公司有效应对复杂制版场景挑战;南京爱德印刷有限公司实现“1+n”多外协厂协同生产。
色彩一致性是衡量印刷质量的重要指标。华夏视科针对这一痛点,开发了基于分光光度计的离线色彩检测系统,并与美国爱色丽合作,确立了行业内的更高精度标准。该系统可实现0.05ΔEab的高精度测量,优于传统0.1的行业常规值,并能在六轴运动中自动完成白平衡校准,推动色彩管理从依赖主观经验走向客观量化智控。
无论是贯穿生产全流程的质量可视化,还是文件安全与色彩管理的精细化落地,这些实践都在指向一个共同方向——让“质量”成为数字化的起点与核心。
数字化转型的本质,不只是简单的自动化替代,而是以数据为核心的系统性重构。当下,印刷企业正从“经验决策”走向“数据决策”。对于处在转型阶段的中小印刷包装企业而言,以质量为起点的数字化建设,不是“降维选择”,而是更符合现实条件的突围路径——它让数字化从概念变成实践,从技术变成生产力。